关于宿州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327号提案的答复
杨波代表:
您提出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共享平台的建议”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建生态、搭平台、兴产业、聚人才、强服务等措施,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
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4家,增速30.6%;2023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87家,净增442家;2023年,全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3843项,交易额248.99亿元,同比增长62%;输出技术合同交易2614项,交易额170.02亿元,同比增长133%;科技成果认定登记913项,其中产业化应用304项,小范围小批量应用118项;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安徽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落地宿州,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集聚了新活力。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注重顶层设计,逐渐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瞄准“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新高地”目标,不断完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宿政秘办〔2022〕9号)、《宿州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宿政发〔2022〕8号)、《关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推动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宿发〔2024〕8号)、《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宿政秘〔2024〕14号)等政策文件,为推进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深化校地合作,加速成果转化。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对接,切实为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导入大学大院大所的“最强大脑”和高端资源。2019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中国科大先研院-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国家玉米生物育种及玉米改良中心安徽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洛轴所-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安徽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厦门大学宿州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先后落地我市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截至目前,中国科大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已走访120余家企业,促成16项合作,发布中国科大科技成果200余项,推动中科大先研院-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落地宿州;安大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走访65家企业,组织25场科研项目对接、成果转化推介和专项技术、人才对接活动,促成8项合作,发布安大科技成果15项;浙理工宿州技术转移中心走访企业92家,促成校企合作8项,发布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与推广项目298项;南农大宿州研究院举办农业科技人才、技术需求对接会10余场,孵化企业3个,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来宿实践600人次,针对宿州大豆种植大户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农技骨干和农户近万人;宿州学院开展“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组建博士团队实地走访了15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105家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各创新平台通过市科技局官网线上发布科技成果与推广项目共计441项。
(三)坚持平台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市创新需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培养大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助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一是加快双创载体建设。2022年,萧县防腐蚀涂料特色产业基地获批为“国家火炬宿州萧县防腐蚀涂料特色产业基地”,是我市首家“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对接市属国有企业云都大数据公司,在杭州紫金港科技城建设我市首个“科创飞地”,引导科创成果在宿州落地转化。推进萧县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扩容升级,在G60松江·安徽科创园设立“反向飞地”。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省级众创空间2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链条式孵化模式。二是建设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宿州工作站。为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圈,共享淮海经济区内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和高科技人才资源,促进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与徐州市科技局和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对接协调,今年3月,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宿州工作站正式成立,下一步将打造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形成共享互惠机制,推进淮海区域间的技术流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我市企业快速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宿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作用。2022年8月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正式成立,人才协会旨在服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宿州市“双招双引”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整合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截至目前,人才协会已组织协商会、培训会、融资对接会等各类活动7项,为20余家企业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促成6个产学研项目落地,通过多渠道发挥协会在政府、高校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增势赋能。
(四)强化项目引导,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挥财政经费的导向作用,通过科技项目为抓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全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展各类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市科技局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各类省级科技项目52项,支持经费达3546万元;组织开展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1项,立项金额达8665万元,其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个,立项金额达730万元。二是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项目。为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科技局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项目对市内企业购买市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宿转化、产业化和市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宿实施应用转化、产业化的项目进行补助,2023年立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项目7个,补助金额19.9万元。
(五)助力人才培育,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科技局常态化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会、研发经费统计培训会、院士大讲堂等一系列企业培训活动,提升我市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积极推荐企业人才参加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千人特训营”培训班,2023年成功入选7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生态急需优化。一方面,全市科技创新意识仍然较为淡薄,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研发人员集体创新能力不强。
(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严重不足、技术转移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用多元创新主体缺乏内生性合作动力、协同效果不佳;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较慢、专业程度低,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市仅有1所本科高校、3所专科院校和1个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目前空白,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深度不够,总体上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围绕我市十大重点产业,从顶层设计出发,逐步形成政策支持、成果引进、平台支撑的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一)加强制度创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社会创新活力迸发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对科研环境的营造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根据创新主体需求,逐步形成全链条科技创新政策链,加大对区域产学研共建平台、企业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科技合作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对成果转化工作先进单位给予必要的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营造促进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的良好创新环境。
(二)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提升高科技成果承载能力。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我市十大重点产业,鼓励支持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独立建设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二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管理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促进市级创新载体中心走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品牌化建设之路。推进异地“科创飞地”建设,打通“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渠道。三是着力加强与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合作交流。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双方专家调研、会谈、讲座等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校地合作水平层次。四是推动高校院所在宿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现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与合肥工大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力争引进共建宿州研究院。
(三)拓宽交流渠道,培育壮大成果转化主体。一是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加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资源,围绕宿州市主导产业、重点领域,以及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按照“产业、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原则,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二是拓展合作渠道,扩大科技合作影响。积极参与和组织召开成果对接等大型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巩固合作成果,争取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科技合作机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科技服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开拓科技合作的新渠道,通过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成果。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宿州市科技局
联 系 人:杨夫杰
联系电话:3022079